12月18日,首届全国功能农业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90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赵其国亲临大会,“发展功能农业,从种出更多东西向种出更好东西转变”。
赵其国被称为“功能农业之父”,2008年他在全球率先提出了这一农业新概念。功能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是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高产农业解决了人们“吃饱”的问题,绿色农业解决了人们“吃得安全”的问题,功能农业主要是希望解决人们“吃得健康”的问题。
“功能农业就是要获得具有富含功能营养物质的农产品,其使命是解决人们的‘隐性饥饿’。这种饥饿通常不容易觉察到,相比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主要营养的缺乏,这类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缺乏更具隐蔽性。”赵其国说。
“功能农业我们提出已有13年,但功能农业从0到1的突破,发生在最近这五年。2019年,功能农业首次写入国务院乡村振兴文件,2020年,又写入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振兴规划文件。”赵其国说,在科技平台发展方面,已有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及国家功能稻米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等超过20个国家、省级平台获批建立,形成了功能农业科技“国家队”,构成了覆盖我国15个省的科技创新网络。
据了解,江苏是功能农业的策源地。“江苏有两个重要的亮点,一是形成了功能农业科技创新的全国中心和国际中心。南京国家农创园作为部省市共建的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已经逐渐成为全国唯一的集群式农业院士创新基地,专门建有功能农业产业研究院,集聚了10个院士,未来还要建国家级的功能农业大数据中心。二是江苏是最早建立万亩功能农业示范基地的,第一个万亩示范基地是江苏农垦建的。他在200万亩的土地当中优选最好的土地,选择最好的品种,采用最好的富硒的技术,生产出富硒大米。在南京浦口也正在建设万亩功能稻米的基地,就在老山边上。”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尹雪斌说。
“我们已经完成了1万亩的土地调查,今年试种了2000亩的富硒大米,上个月刚刚上市。”南京浦口区粮食局局长许业宏说,“土地是经过改良的,运用富硒技术后,产量提高,品质提高,收购的价格也提高了,对于农民来说,100斤稻米能增加30块钱的收入。”
赵其国院士
赵其国说,功能农业目前面临的挑战方面,最大的问题是链条尚不完善,断链非常普遍,包括了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供应链、数据链和价值链等六条链。这些是未来五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吃一些富硒的食物能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根据2015年的全国土壤调查,硒含量比较高的土壤只占3.75%。硒是个好东西,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补多少比较合适?怎么能够保障消费者能确确实实吃出健康?那就要制定产品标准。”尹雪斌说,“第一个富硒农产品的行业标准是我们牵头制定的,已经正式发布。到今年年底我们还会制定超过10项这个行业的国家行业标准。此外,生产富硒农产品还需要一个标准化的保障技术。所以,有些地方不是说没有富硒的土壤,而是没有标准化的保障技术,所以没有办法变成硒产业。要想把硒资源变成硒产业,就要补上科技创新链。所以,农业农村部在支持我们建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来解决标准化保障问题。”
赵其国说,中国的消费者,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些高端人群集聚的地方,消费者实际上非常需要这种功能化的产品,但是他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早先我们说农产品好不好,看的是个头是不是均匀?颜色是不是一致?糖度高不高?未来,我们看一个农产品好不好,就要考虑它的微量元素是不是能符合人体的需要,功能性的成分是不是达到了功效性的含量。就拿硒元素来说,中国包括长三角地区人们的硒的摄入量是不足的。”
赵其国说,功能农业技术一定会成为一个热门方向。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包括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唤醒了人们“吃出健康”、“吃出免疫力”等健康消费需求,这些都需要从供应端提供有效供给。他呼吁,我国需着力推进农业农村部功能农业(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我国先发优势,通过政、产、学、研结合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发展联合体,建设国际一流功能农业科创平台。
本文源自:交汇点(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