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沃野千里展新卷 乡村振兴再出发

2024澳门2024免费原料
编者按:七年精准扶贫、四年集中攻坚,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山西省晋中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作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山西农谷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晋中带来了一系列改革先机、政策红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丽画卷正在晋中的沃野上徐徐铺展开来。
晋中市:
“功能农业+乡村振兴”新模式 
2024澳门2024免费原料
        走进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西见子村丰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整齐的货架上摆满了富硒黑小米和富硒黄小米,络绎不绝的顾客前来选购产品。总经理郝卫芳正和多名工作人员热火朝天地打包、装箱、发货,虽然很忙碌,但是每个人脸上都绽放着笑容。
 
“专家团队”首创功能农业示范项目 
        山西丰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由郝卫芳创办的一家以富硒功能农业为主导,集种植、深加工、销售、农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
        “自从了解了功能农业,种了富硒农作物,这几年不仅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效益也十分可观,因为富硒农产品通过包装打造品牌再售卖价格会高很多,给农户增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郝卫芳欣喜地说,“现在根本不敢休息,很多老顾客都等着我们的富硒黑小米呢,我们必须加班加点打包、发货。现在销售额已经突破300万元了。”
        据了解,富硒农产品的推广思路源自于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现晋中市乡村振兴协会),是从打造全市“千村万户”高产玉米品牌工程起步,吸纳热心参与扶贫开发的百名农业“专家团队”推广硒肥与富硒技术,才将富硒功能农业这一农业新兴领域引入贫硒地区晋中,通过“首创功能农业示范项目+精准扶贫”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如今,“功能农业+乡村振兴”模式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助力。
 
扶贫创新引入富硒功能农业 
        晋中因地处中纬度内陆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辖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川占总面积的15.6%,是全国严重缺硒地区之一。2009年至2014年,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现晋中市乡村振兴协会)承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项目,在4个当时的贫困县实施“千村万户”玉米高产扶贫项目,在推广施用“中微量元素生物有机肥”后检测发现对发展富硒农业种植十分有利。
        为了利用好这宝贵的硒元素,有着多年贫困山区工作实践经验的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现晋中市乡村振兴协会)胡俊来会长等集思广益提出了“以硒扶贫、以硒治贫、以硒减贫”的新思路,会同一批专家经过深入学习、调查研究和开展对不同农作物根部富硒技术和叶面富硒技术验证、试验示范,成功开发出多种富硒种植产品,形成一大批技术成果,激发了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同时也拉开了晋中农业由数量向质量转型发展的序幕,期间还获得了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全国“扶贫创新行动一等奖”。
        2016年,协会以富硒农业产业形式在全市打造“功能农业+精准扶贫”模式的小杂粮、蔬菜、干鲜果专业示范基地27个。2017年创建了功能农业示范基地,同年,山西功能农业研究院成功组建,山西农业大学也设立了功能农业方向本科专业,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将功能农业列入“六大基地"建设之一,引领全省发展功能农业。
 
带动农民增收开发“大产业”
        “去年,晋中富硒功能农业从粮食、蔬菜、干鲜果种植业扩展到养殖业、加工业三种类型。在以富硒小杂粮、蔬菜、干鲜果为主的基础上又成功开发出富硒水稻、高粱、鸡蛋、核桃、百香果、菊花、富硒醋、富硒酒等特色功能性农产品。”胡俊来会长介绍说。
        截至去年年底,晋中全市的功能农业示范基地规模扩大到146家,形成了协会+示范基地(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户的格局。示范推广富硒农作物面积25885.5亩,累计面积达14.95万亩,受益农民11.96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7.28万人次,人均年增收1500多元。富硒产业打造的功能农业品牌产品快速成长,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了当地及其周边的农产品加工和市场拓展。
        目前的“功能农业+乡村振兴”模式在全国15个省(区、市)贫硒地区推广富硒农作物种植面积累计23.6万亩,受益建制村1279村次、受益农户8.42万户、受益农民27.47万人次,还培育了很多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在蓬勃发展的功能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富硒功能性“小特产”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助力。
 
寿阳县: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
        晋中市寿阳县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坐拥百万亩耕地、百万亩林地,但沟壑纵横,十年九旱,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旱作农业区。怎样解决农民“靠天吃饭”的难题?
        “寿阳是晋中的缩影,晋中与全省一样,旱地居多,少雨缺水,节水发展是农业的必由之路。而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我们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寿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通过省市县互动,大力推行“行政领导+农业专家+农技指导员+基地+合作社+示范户”包联责任制,行政领导负责项目推进、任务落实、督促检查;专家负责示范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示范、实用技术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相关工作统筹谋划和系统安排,经常性开展指导服务工作,为有机旱作农业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以寿阳县省级示范县和省市级示范片为依托,全市以实施“百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工程”为重点,通过辐射带动,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保护性耕作、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信息化等十大工程,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促进了全市有机旱作农业高效发展,持续推进有机旱作示范市建设。
        2017年以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明的方向,寿阳县牢牢把握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定位,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不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水平上档升级,形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强势转型的格局。
        截至去年底,晋中市已建成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9.57万亩,形成了有机旱作玉米、高粱等15种典型的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其中:省级示范县寿阳县实施3.21万亩,12个省级示范片实施1.38万亩,24个市级示范片实施2.66万亩,10个有机旱作玉米深松密植示范区建设12.32万亩。通过有机旱作封闭示范县、片、区的建设,带动了全市有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
 
祁县:
借“花海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晋中市祁县是国家历史名城,中国酥梨之乡。每当春暖花开时节,这片冰清玉洁的世界,宛如亦真亦幻的人间仙境。每当金秋收获之时,万亩梨园硕果压枝,胜似瑶池赴会。每年4月,祁县都会举办梨花节,以梨花为媒介、文化为内涵、系列活动为载体,突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文化与农业相结合,促进酥梨产业发展,开创祁县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树立对外开放新形象。
        16万亩酥梨已经畅销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16万亩梨花为祁县文化旅游增添了别样的色彩。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以古县镇、城赵镇、昭馀镇为主的梨主产区,主要品种有酥梨、玉露香梨、雪花梨、红香酥、巴梨等,酥梨种植面积达15.9万亩,产量约19万吨,年销售收入达5.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梨产业收入达2700元,是祁县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强力引擎。
        “今年我参加了梨花节,在去祁县梨花苑的路上,我想了很多词来形容当时的感觉,玉骨冰肌、雪堆云涌、银波琼浪……但真正到了还是被震撼了,说是花的海洋一点也不为过。这是人在花中游,人在画中游!”太原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张玉民激动地说。
        乡村振兴,正在赋予祁县酥梨无限的生机。近年来,祁县紧盯高质量发展目标,着力在文化旅游上下足功夫,奋力在现代农业上做好文章,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为了让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祁县深入挖掘乡村资源优势,持续扩大产业规模,成功举办的14届梨花节,成为推进农旅融合、带动产业调整的新突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酥梨之乡”等金字招牌的带动力持续提升、影响力不断彰显。
 
平遥县木瓜村:
启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
        平遥县东泉镇木瓜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传统民居结构完整,遗存丰厚,古朴典雅。
        “我们借‘五地一产’(五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里的四荒地,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一产:集体经营性资产)入市(把隐藏在农村的闲散土地,以市统筹、打包入市)改革的东风,把村民们闲置的宅基地打包整合后,整体租赁给开发商,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村民收入。到目前为止,开发商已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了工程量的85%。”木瓜村党支部书记侯安昌介绍说,“下一步,我们将乘势而上,加大‘一村一品’建设力度,把木瓜村的苹果产业做大做强。”
        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晋中市实施了以农村为重点的“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实现农村闲置低效的“五地一产”资源的全量化、集成化、项目化入市,从而架设起工商资本、科技和人才“上山下乡”的通道平台。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晋中市委、市政府按着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破解“三农”工作难题、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国内经济循环的一项重大举措。
        改革启动以来,农业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不断积蓄和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截至去年,全市已引进社会资本超过百亿元,引入企业1609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9万人,带动集体增收8.7亿元、农民增收7.9亿元。
 
三农公益平台助力乡村发展
        时下,新农村高质量的生活滋生出高频率的垃圾。那么,如何通过改善每日高频率产生的垃圾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位?三农公益平台给出了解答。
        “我多年来一直在村里从事垃圾清运工作,听说有个平台可以用垃圾换积分,我就主动尝试了一下,通过与垃圾积分平台合作,向村民推广了垃圾积分平台兑换商品服务。”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福堂村的清运工温师傅说。
        据了解,晋中市一位名叫原理的年轻人打造了三农公益平台,农民通过关注平台可以获取清洁二维码、线上每日打卡签到、扫码线下投递等方式,获取平台每天1.6元积分奖励,获取的积分可在平台商城0元兑换商品和半价兑换商品。
        三农公益服务平台采取的是线上平台+线下实体店(站)相结合的互联网运行方式。线上管理内容有会员注册、发布积分、领取积分、核销积分、代卖商品、代销产品、广告视频、网上课程、信息展示等功能;线下服务内容有实体店摆放商品、实体店专人服务,实体店吸收会员,线下推广宣传效应等服务,两项结合更有利于吸引农民成为平台会员。
农村服务板块是为了助力基层党支部、村委会源头垃圾收集管理,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升级成为常态化管理,进而激励农民垃圾兑换商品得到实惠,这样一来,农民能长期增收、环境也能长期净化。而且党支部村委会为了方便给农民办实事,会为平台提供场所、提供货架,并推荐本村的管理人员,有了党支部村委会的助力,平台得以更好地在农村扎根。

        农民服务板块基于平台的服务对象是所在城区的企业、商家、个体工商户等,他们可以利用平台线上体系+党支部村委会联办的三农公益实体店线下体系,开展乡村代卖活动(无房租成本、无人员成本、无配送成本),以做公益的形式开展乡村市场销售活动。平台不收取代卖提成,但商家、企业必须以参与公益事业的方式按照一定的比例为平台募集公益商品,这样就保证了该模式下农村公益垃圾兑换商品的持续供应和农民公益服务的持续代买、代购供应,与参与公益事业的商家形成双赢。
        农业服务板块主要用于助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销售,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功能农业富硒产品和富硒产品的网上销售,创新富硒农产品在该实体店以农产品和商家提供的代销品开展置换活动。
        “三大板块通过助力党支部村委会激励垃圾收集,实现在村委会建店,组织农民成为平台代买、代购会员,为募集公益商品的商家建起了代销场所、集聚了消费者,又有专人专管,提高了商家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指导农民种植富硒功能农业产品、并引导农民把富硒农产品展示在党支部村委会提供的实体店内,服务开展销售(置换)活动,完成了该模式从助力基层党组织治理乡村人居环境到改善提高乡村品质生活,到服务功能农业生产提速,到服务城市商家,到农村开展无成本的商业活动,全程实现村级卫生治理有效、商家参与公益有利、农民参与服务有益的乡村振兴三农公益社会性服务。促进平台模式实现市场化运行有商品、有农品、有平台、有实体、有人员的模式闭环。”山西云森易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三农公益平台创始人原理介绍说。
 

来源:《中国社区报》7月8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