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政协常委会:听取功能农业建议报告
时间:2017-06-28 10:10:03 来源: 已阅读:0次
原标题:省政协召开常委会全体会议 讨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月21日下午,政协第十一届陕西省委员会召开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围绕“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专题议政协商。
省政府副省长冯新柱向会议作了《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通报》的报告。他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追赶超越、脱贫攻坚统筹谋划部署,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创机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一是生产体系趋于优化,二是经营体系不断健全,三是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四是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五是基础保障能力增强。
他表示,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当前全省产业机构布局不尽合理,结构雷同、产业链短、优质品种短缺,品种调剂成为常态;产品供给质量还不高,同质化多、特色化少,原料型多、加工品少,普通的多、优质的少;农村资源资产仍未完全盘活,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适度规模经营仅是全国的六成左右;生产成本趋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下一步,一是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供给体系;二是注重质量效益,促进要素提升;三是深化制度改革,培植发展动能;四是补齐发展短板,提升竞争能力;五是立足三产融合,催生新型业态;六是推进绿色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大会发言环节,宝鸡市政协主席白升安,代表政协宝鸡市委员会,作了《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融合》的发言。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苏秦,代表政协陕西省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作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的发言。省九三专职副主委赵力强,代表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作了《以低碳农业推动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言。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王锐,代表政协陕西省委员会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作了《关于推进我省农业“走出去”的建议》的发言。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杨志先,代表政协榆林市委员会,作了《在我省示范发展功能农业培育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动能”》的发言。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省民革副主委、省质监局副局长高建民,代表政协陕西省委员会科技委员会,作了《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抓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的发言。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周玉明,代表政协陕西省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作了《激活土地资源要素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的发言。省台盟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陈玉玲,代表台盟陕西省委员会,作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的发言。
会上还就有关人事事项作了说明。
发展功能农业 让老百姓“吃得健康”
在省政协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杨志先代表政协榆林市委员会,作了《在我省示范发展功能农业培育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动能”》的发言。
他在发言中介绍,中科院赵其国院士2008年就提出了“功能农业”的概念。功能农业,是指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或其他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农产品,也是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赵其国院士把农业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高产农业解决“吃饱肚子”问题,绿色农业解决“吃得安全”问题,功能农业解决“吃得健康”问题。功能农业将把农业从“吃饭产业”变成了“健康产业”,具有“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人民增寿”的三增效应,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条“新路径”。据赵其国院士预测:2020年,全球将推出80-100种功能农产品,仅中国产值就将达1000亿元,在农业中的占比将达到1%,2030年达到10%,2050年达到50%以上。
2016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出大力发展功能农业,建议将功能农业列入我国农业“十三五”规划。2017年“两会”期间,28位“两会”代表、委员从多个层面呼吁国家加快发展功能农业。2017年,功能农业有关表述首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将功能农业有关工作列为2017年度重点任务。在农业部办公厅3月21日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的通知》中提出:“开发多元产品。以功能化、营养化、便捷化消费需求为主导,适应个性化、高端化、体验化消费需求,开发营养、安全、美味、健康、便捷、实惠的多元化主食产品”。
目前,山西省已将功能农业上升为省级战略,还投资3亿元在山西农业大学设立山西功能农业研究院,并列入科研重大专项;率先全国在山西农业大学设立功能农业专业,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河北、广西、江苏等省区也已布局发展功能农业。2016年1月,河北签约建立“十万亩功能农业示范区”。江苏省政府集科技、产业、金融等多要素,规划投资30亿元,在宿迁泗洪重点打造“功能稻米小镇”。
杨志先认为,功能农业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新动能”。建议省政府抢抓功能农业发展机遇,示范发展功能农业,做好编制发展方案和计划,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做好地标产品为抓手,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品牌和质量
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省民革副主委、省质监局副局长高建民在《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抓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的发言中介绍,截至2016年12月,我省受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68个,全省使用地标专有标识的企业154家。我省地标农产品保护与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四川、广东、贵州等省份相比,还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体制机制不顺、有效投入不足、产业发展不强、科技支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调研,委员们建议应紧抓陕西自贸区打造科技农业、品牌农业这一历史机遇,以做好地标产品为抓手,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品牌和质量。
他建议,强化管理,提高地标产品品牌质量。一是建议由质监、地方志、农业、气象等部门组成专家团队,深入挖掘各县市具备开发潜力的农产品,培育更多的地标产品。二是积极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创建,大力推广“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产供销一条龙、工农贸一体化”的生产格局。三是尽快完善地标产品省级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导企业健全自身标准,全面保证地标产品质量。四是建立质监、公安、知识产权、工商、农业等多部门联动机制,监督和规范地标专用标识的使用;加大行政权力下放力度,强化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基层组织在标准制定、标识使用、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自治作用。
本文源自:华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