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好光景,山城大地热潮涌动。在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同时阳泉市种植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富硒小米、树莓产品、有机食品、中药材等功能产品越来越多。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功能农业成为阳泉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山城广袤的田野上奏响一曲以“绿色”“特色”为主旋律的协奏曲。
进入八月份,许多市民到郊区旧街乡的融昇园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树莓种植基地内采摘。一块块条状土地上,一排排树莓整齐地排列着,红色的果实鲜艳诱人。
树莓鲜果、树莓速冻果、冻干树莓、树莓浓缩汁、树莓酒、树莓饮料,成立于2014年的融昇园农业公司,以“生命之果”为主题开发出一系列绿色功能性食品。
树莓系列产品是阳泉市功能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也是阳泉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
近年来,面对耕地面积少、农业立地条件差的实际,阳泉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设优质杂粮带、优质红薯带、优质中药材带为突破口,以发展功能农业、特色农业为引领,力争调顺体系、调优结构、调特产品、调高品质,走“小而特、小而精”之路。
适应市场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硒”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养身,富硒农产品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阳泉市土地富含微量元素“硒”。山西九州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这一天然优势,积极开展富硒农产品研发,开发出富硒小米、富硒玉米、富硒豆类、富硒醋、富硒小米酒等系列产品。
好产品离不开高质量的原材料。在平定县巨城镇、岔口乡等地,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九州香公司的种植户。
受玉米价格连续多年低迷影响,农民收入在价格的“天花板”和成本的“地板”双重挤压下增长乏力。阳泉市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主动适应市场,选择需求多、价格高的农产品种植。谷子、藜麦、高粱、绿豆、红豆等杂粮成为阳泉市种植业调整的趋势。
据市农委总农艺师任仔苏介绍,近年来,阳泉市种植业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产量保持在2.5亿公斤以上,实现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战略目标。阳泉市初步形成了畜牧、核桃、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小杂粮、中药材、食用菌、养蜂、水果、生态林业、休闲观光等若干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
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阳泉市种植业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更加趋紧,发展动能不足,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势在必行。
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中,阳泉市力争做到“两减、三增、两提”。“两减”即调减旱薄地、坡耕地玉米种植,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三增”即积极发展小杂粮、薯类、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两提”即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提高耕地倒茬轮作率,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种植制度。
杂粮以绿色、创优、增效为目标,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为途径,加快杂粮全产业链深度开发,突出发展谷子、豆类等优势作物。阳泉市充分发挥杂粮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上闯市场、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轻简化栽培等新技术,打造一批杂粮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鼓励扶持功能食品开发,提高杂粮经济效益。
按照发挥优势、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阳泉市进一步扩大种薯和商品薯生产能力及贮藏能力,增强加工转化能力。在优化马铃薯和红薯种植品种结构的同时,加大脱毒种薯推广力度,建立优质脱毒薯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开发薯类加工产品。
如今,阳泉市农业结构调整呈现“一减三增”态势,玉米种植面积由2014年的75万亩减少到65万亩,杂粮、薯类和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35万亩核桃、25万亩杂粮、6万亩水果、4万亩中药材、3万箱蜜蜂、178万亩生态林业,改变了“玉米独大”的现象,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区域布局 资源利用更高效
近几年,“半沟”红薯名声远扬。半沟村耕地面积1600余亩,其中红薯种植面积1100亩。村里有红薯育苗大户15户,10亩以上红薯种植户30多户,卖烤红薯的有50多户。全村每年人均可从红薯产业获利约8000元,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
作为一个纯农业村,半沟村把大力发展红薯产业作为本村的致富途径。为发展壮大红薯产业,半沟村成立了合作社,注册了“半沟”品牌商标。此外,村里还积极响应现代经营销售模式,通过网上平台,拓宽了红薯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了“半沟”红薯的知名度。
半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培银介绍,在半沟村的带动下,周边的神子山、营庄等6个村也开始种植红薯。7个村子成立了红薯产业联村党委,由半沟村统一供应红薯秧苗和肥料,提供技术服务。
今年,7个村共种植红薯5500亩。村里还与郊区李家庄乡汉河沟村联合发展红薯产业,投资500万元建设恒温储藏库和红薯深加工生产企业。预计在今年11月份建成的恒温储藏库储存面积为500平方米,可以解决红薯储存难的问题,延长红薯销售时间。红薯深加工生产企业预计明年建成,可以生产红薯面、红薯粉条、红薯干、红薯面压饼等,进一步延伸红薯产业链。
用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收获,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优化区域布局,可以使资源利用更高效。为此,阳泉市立足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加快“三带三区”的集聚形成,力争“做精杂粮、做优红薯、做好药材”。
“三带”即在盂县仙人乡、平定县巨城镇和石门口乡、郊区西南舁乡和杨家庄乡集中连片打造3万亩红薯产业带;在平定县东回镇、岔口乡、巨城镇、柏井镇、石门口乡集中连片打造3万亩优质杂粮带;在郊区旧街乡、平坦镇集中连片打造2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带。“三区”为盂县西烟东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平定张庄锁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郊区西南舁河底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三个示范园重点发展蔬菜(食用菌)、水果、畜牧、休闲观光等现代农业。
特色引领 产业链提质升级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有机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位于盂县上社镇上社村的山西谷味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该公司拥有年消化杂粮8000吨的有机五谷杂粮深加工生产线,在上社镇和西烟镇建设有机杂粮种植生产基地2000亩,种植小米、黄豆、玉米、油菜等8种有机杂粮。
走进谷味天公司产品陈列室,环形的展台上摆满了公司生产的营养早餐粉、杂粮礼盒、有机亚麻籽油、菜籽油等产品。该公司董事长侯秀元说,这些产品搭上互联网销售的快车,卖到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南方市场非常受欢迎。
以前“小散乱”的农产品逐渐走向“高大上”。这正是种植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
特色功能性农业产品的不断开发也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提质升级。
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树莓,到遍布全市的树莓深加工产品,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生命果”仿佛是一夜之间就出现在了阳泉市场。融昇园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卫江说,这就是他们与其他农业企业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
为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见效周期长、占用资金量大的问题,李卫江在涉足这一产业之初就先在河南省找到一个能够生产树莓清汁饮料的代加工点,再开始大规模种植、打造冷链运输,最后在生产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市场营销。
随着树莓系列产品的热销,公司陆续开发冻干树莓、树莓浓缩汁、树莓酒、树莓茶等。今年,融昇园公司在阳泉市和汾阳地区增加树莓种植1000亩,并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冷库一座。
近年来,阳泉市加大对具有产业基础、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提升具有鲜明特色的果、菜、药、油等经济作物的市场竞争力。
水果以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为重点,实施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提升行动。阳泉市开展苹果、玉露香梨、树莓等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加快高效水果示范园、中低产果园改造创建。
蔬菜推进标准园创建示范、集约化育苗提升、产地冷链物流工程,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和安全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特色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中药材产业崛起工程中,阳泉市大力发展连翘、桔梗等道地中药材,加快药食同源产品开发。
特色种植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稳定扩大树莓、藜麦、莲菜、油用牡丹、钙果、玫瑰、油葵等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推进产品开发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本文源自:阳泉市政府网站